上班日週六的午後開一罈女兒紅

在那個突然變成要上班的週六午後
我請了假,走進國家戲劇院,準備欣賞屏風表演班二十周年的紀念大戲─女兒紅

買了好厚的一本節目手冊,這次因為適逢20周年所以是女兒紅的節目手冊跟屏風20紀念特刊的合輯
所以特別的厚
開演前先借給了一起去觀賞的友人翻閱

女兒紅講述的是關於「母親」與「家鄉」的故事
李國修將角色放在虛擬劇團「風屏」的團長「李修國」身上
以半自傳的方式闡述著修國的母親、丈母娘,這兩個不同地方的女人的故事
主線為修國的母親一生的經歷,從山東萊陽,到台灣台北,顛沛流離的離鄉以及婚姻不幸福的過往
副線穿插著修國老婆的母親─一個客家女人的經歷,以及修國老婆的童年回憶

那個年代,不免有些悲情
不管是婚姻上的身不由己,或者是文革時期的六親不認,甚至是白色恐怖時期的莫名冤獄
國破家散,顛沛流離
大時代造成小人物的離散,總惹人鼻酸不已
李國修並不刻意去刻畫大時代的恩怨情愁,在那大時代裡頭活著的平民百姓就已經帶有「活下去」的感動

這是李國修對於自己母親的懺悔與紀念的作品
但並不是通篇都只有悲傷而已,有些逗趣的場景跟對話仍然讓場面不會太嚴肅
笑中帶淚應是最貼切的描述
關於「母親」的描繪,我想是很貼近大眾的體驗,雖然平凡但最易讓人動容
或許年輕氣盛的時候,我們都曾像年輕的修國那樣說「我不愛媽媽」
但是這確實是最沉痛的謊言,因為我們只是說不出口,而不是不愛她

而最催人淚的地方,是「回家」與「死亡」的連結
中國人總希望死去的時候是在家裡安詳地走掉
「死亡」意味著一種「回家」的過程
從山東講法的「回家囉~回家咧~」,到客家人說的「轉原鄉」(回家鄉)
似乎對死去的靈魂這麼說,他們就能好好地回到家鄉安息

最後那一幕,在修國的大姐一邊燒著母親的嫁衣跟繡花鞋,一邊說著「回家了」的時候
後方來了母親的花轎,母親的母親以及妹妹在旁邊欣喜地看著母親出嫁
母親穿著那一襲嫁衣,帶點靦腆的微笑
母親回家了,回到了那最幸福的一刻

修國找回了他對母親的愛、對母親的情感,也找回了對於家族的認同感
雖然大陸的族譜沒有帶到台灣,但在台灣落地的那一刻起,就是家譜的新開始


女兒紅的敘事

《女兒紅》大概在前半場的切換幕都是很瑣碎的
年代的跳接一下子現代,一下子修國年輕時,一下子修國母親年輕時
或許想說的事情太多、野心太大,反而一直無法聚焦
到了後面才開始慢慢的蘊釀出一整個關於修國母親的故事

場景方面也都力求真實,採取的方式是寫實派的,並不做意念的象徵
再搭配上換幕瑣碎的結構,也是變得零碎
但後面那中華商場的長廊是一個很特別的設計,因為打開了國家戲劇院的舞台深度
──也是要有這麼深的舞台才能構成這麼昏黃的長廊效果

而方言的運用倒是幫助觀眾進入那樣情境的一個有利因素
此劇背景是山東以及客家庄,因此山東話、客家話以及其俗諺都運用很多
旁邊也加上了字幕讓觀眾理解
由於自己是客家人,因此演員在講客家話的時候分外有親切感
(我母親也是屏東的客家人呢)


家族與傳承

以中國人的概念而言,家族背負著很重要的「傳承使命」
不管是血脈、技術、專業,都需要「傳承」

我隱約記得之前看過屏風表演班的戲劇,回家去翻出節目單
發現當時是屏風十周年的大戲─《京戲啟示錄》
描述的是關於李國修的父親,以及京戲傳承的故事
前後看了兩齣戲,剛好都是十年的紀念,講的一個是其父親,一個是其母親的故事
也是有趣的連結

《京戲啟示錄》中講的是藝術、專業的傳承
京戲戲班子的逐漸凋零,父親所見證的最後榮景,風屏劇團即將休演的落寞
比起《女兒紅》所講述到家族的傳承,格局自是大許多
多了一點榮耀沒落的情仇,也多了一點時代的蒼涼
但是《女兒紅》描述的家族情感,卻讓人感到共鳴,因為這是多麼貼近的事情
過去的時代有過去時代造成的悲情,而現在也有現在家族的新關係與新問題
不管哪個年代都有關於家族的喜樂及悲傷,就如同生與死的生生不息

父親─技藝
母親─家族
剛好兩齣戲的主線呈現有趣的對比與聯想

而不管是看哪齣戲,我都掉了好幾次淚


女兒紅,雖然前面的部份敘事瑣碎,但整體而言還是一齣很不錯的戲


「人生就像剝洋蔥,越剝淚越多」



※屏風表演班→官方網頁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慧子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